擦亮闽都文化的金字招牌
福州众印网 2006-8-27 16:26:00 来源:转载
最近从我市有关部门传出消息,我市将筹措30多亿元巨资投入到“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中。
记者还从有关部门近期科研课题上,看到“三坊七巷建筑的闽文化特质”、“寿山石篆刻与西泠印社的渊源”、“八一七中轴线文化记忆”、“林则徐两度守制在籍的日子”等十几项内容。这些课题,将由一批老专家来进行研究,他们称自己的工作目标为“盘点历史遗存,擦拭古城记忆;开掘传统精华,彰显地域文化;探研开发思路,共襄文明发展”。
文化强市,正在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目标和行动。
五大“瓶颈”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7月底,我市首次组织开展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快速调查工作,以掌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家底”。
调查显示,文化服务是我市文化产业的支柱,所创增加值占近60%的比重;文化用品、设备生产、销售等相关文化产业占30%以上比重;而个体经营户创造的文化产业年增加值仅为3亿~5亿元,所占比重不超过10%。调查分析认为,当前有五大“瓶颈”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其一,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很分散。我市文化组织大部分是小型化的,面对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化集团大军压境的现实,不仅无法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其二,文化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依赖性很强,而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版权服务、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其三,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有效需求不足。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超越这一标准2倍有余,但文化娱乐消费仍缺乏刚性,人们没有花钱“消费”文化的习惯。
其四,文化资源的要素发掘不够,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缺乏文化旅游的“主题吸引物”,难以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项目,因此难以完全转换为产业资源。
其五,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2004年,我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为11.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47%,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6%。
这是一份务实的调查报告,它并没有抹杀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的成绩,也不否认“十一五”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但它认为“只有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才能准确定位,谋求发展”。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绩属于过去,眼光眺望未来。这也正是市委、市政府所关注的。
6月2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袁荣祥在调研文化强市时明确指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科技、文化业态上大胆创新。
7月12日,市长郑松岩调研我市文化事业时,针对市歌舞剧院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要求,要积极探索改革新路子,大胆接受市场挑战,解决人才、资金和分配机制等问题。
改革!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破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闽都文化重焕异彩的必由之路。
体制改革发展春天已经到来
2000年10月组建的福州广电集团是目前全市惟一的文化产业集团,按照政事分开、宣传与经营分开、事业与产业分开的原则,建立了集团内部管理新体制,将广告和网络两个支柱产业推向市场,统一管理和运作。集团净资产从组建初期的3.9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近7亿元,年收入也增加了约2亿元。
福州日报社推行政治家办报、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新闻采编、人事分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断延伸产业链,目前年收入近3亿元。
2005年,市歌舞剧院在完成指令性演出任务的同时,开展了20多场商业性演出,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
福州闽剧院也和市歌舞剧院一样进行了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演出,一手抓市场演出,用经营性市场演出的收入作为剧院创作投资。
市属8家影剧院全部完成了改制重组。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对此,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在《壮大文化产业,努力使福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调研报告》中总结说:要用产业的眼光挖掘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商机,对事业体制中允许经营的资产和业务,要面向市场转制和重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4年12月31日,上海电影集团由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现代企业,并将逐步发展为多元所有制的股份制公司。实行整体转企后,2005年集团利润总额达8600万元,比2004年增长197%。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身上,我们看到,文化体制改革大有可为。如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培育市场主体?如何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健全市场体系,推进综合执法?文化强市战略在等待一个突破性的时刻。
今年8月制订的《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讨论稿)》明确提出: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管理方式为面向全社会的宏观管理,确保导向正确;
———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对事业单位,着力改革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活力和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对企业单位,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打造一批面向市场、充满活力的文化竞争主体;
———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打造以国有文化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经营单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强市,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就要到来!
项目带动实事好事惠及百姓
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生产创作优秀作品、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设施,都离不开项目这个抓手。近年来,一个个具体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成为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的载体和支撑。从《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讨论稿)》中,我们可能预见未来5年福州的变化。
建设市图书馆新馆。2005年,市图书馆的藏书量仅有59.8万册。“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建设新的市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量将按照人均1册的国家标准配备,达到600万册以上。
打造昙石山文化旅游区。昙石山遗址是考证福建史前文化的宝藏,我市将结合荆溪宋丞相李纲墓、雪峰崇圣寺、枯木庵及三叠井森林公园等景点,打造融历史、人文、自然为一体的昙石山文化旅游区,并建设海洋考古博物馆。
三坊七巷将成城市精神集结地。三坊七巷可谓福州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集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和书院文化于一身。“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把三坊七巷打造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名人文化与坊巷古建筑文化交相辉映、旅游与商贸设施齐全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旅游区,使之成为城市精神的集结地。
建设林则徐博物馆。建设林则徐中心广场和林则徐博物馆,并与安泰河、朱紫坊、文庙、乌山、于山连片开发,形成林则徐文化核心旅游区。以林则徐文化为核心,组建形成三坊七巷名人文化群,并辟出部分古民居筹建福州历史名人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福州文史研究院。
建设船政文化4A级国家旅游区。实施船政文化发展规划,建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二、三期工程。到2010年,把福州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建成4A级国家旅游区。举办船政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展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扩大船政文化的影响。
建成全国最大寿山石交易市场。寿山石融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至今保持着“国石”候选石的领先地位。未来5年,我市将建成全国最大的寿山石交易市场,形成集开采、加工、销售、收藏、文化研究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抢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剧、茶亭十番音乐等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推进传承与创新;对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必要的抢救、挖掘、弘扬和进一步申报,并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
5年再获2~3个国家奖项。围绕“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全国性重大评奖活动,精心组织生产精品力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再获2~3个国家级奖项,重树福州戏剧、曲艺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建设文化产业相对集中区。积极培育建设福清、金山两大印刷产业集中区,闽侯工艺美术集中区,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集中区,提升福州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在艺术品业方面,要形成福州雕刻艺术中心的寿山石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福州漆艺基地的脱胎漆艺展示中心、福州晋安西园软木画艺术展示中心三大对外展示接待窗口。
……
随着这些项目一个个成为现实,文化强市的未来将愈发清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品牌和生机的源泉。文化生产力,则是一个城市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将改变很多很多……
500年前,福州人就以敢拼会赢的精神,漂洋过海,谋求发展。今天,660万福州儿女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必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擦亮闽都文化的金字招牌。
本文标题:擦亮闽都文化的金字招牌
福州印刷网.福州印刷厂.福州众印网.宣传册印刷.宣传单印刷.包装盒印刷.手提袋印刷.印务公司.光盘印刷.VIP贵宾卡.企业画册印刷.不干胶印刷.无纺布袋印刷
福州印刷网fzysw.com福州最专业的纸品印刷厂、福州众印网是最好的印刷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