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福州众印网 2007/7/9 18:00:00 来源:福州众印网
自从学会阅读开始至今,转眼之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在这从未停止过阅读的流年岁月里,我已经从人生的少年到了人生的中年。现在想一想阅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中感受阅读条件的不断变化,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毕竟在我看来,书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阅读其实就是寻找和享用精神食粮的过程。
回望阅读的昨天,虽然少不了为没有寻找和享用到足够的精神食粮而遗憾,但也正是在一种“半饥半饿”的尴尬过程中,阅读的欲望反而愈强。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阅读曾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毕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方面许多优秀文艺作品被限量出版发行甚至不允许再版发行,另一方面整个出版业遭到种种限制而无法大量出版多样化的图书,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怪现象,即“出版社的出书速度始终赶不上读者的阅读速度”。而对于具体的阅读者来讲,更多的时候是既无钱买书,也没书可买。这样一来,对于阅读的书本,也就很少指望能从新华书店获得,只有寄希望于民间的藏书和图书馆的外借书。
就我自己而言,最初的阅读就是从民间藏书开始的。在一个远离城镇的乡村里,先是从几个回乡知青那儿找书读,接下来是从乡村小学老师那儿借书读,直到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时,借阅书本才开始转向学校图书室和县图书馆。在三四年的求学时间里,我的课余休息时间几乎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有的书甚至反复借阅了几次,直至几乎能把许多精彩的文字背下来为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再像前面的农村学生一样回乡务农,而是有机会到远方的城市继续求学。这一时期,随着出版业的陆续复苏,大量一度被禁锢的优秀图书相继得以出版和再版,出书的速度正在追赶人们的阅读速度。我的所读之书,除了从学校图书馆获取外,开始把搜寻的目光指向了新华书店,并且开始用节约的伙食费来买书阅读,聚书生涯也由此开始。
走出求学历程的最后一个校园,我终于有了一份安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这就为自己的阅读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也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向图书馆借书阅读,而是到书店选购书本阅读。原因一方面图书馆进新书的周期越来越长,而书店里上架的新书则越来越多,要及时阅读新书只有靠自己购买;另一方面,自己开始有了聚书的欲望,总想把自己想阅读的好书收藏下来,不辜负一个阅读者的身份。这样边读边买,边买边读,转眼到今天已有了上千册的个人藏书,“我读我书”的愿望终于成了可能。
对广大阅读者而言,今天的阅读生活无疑是一种最幸福的生活。因为出版业的空前发达,使个性化的阅读真正变成了一种现实。只要你愿意阅读,就可以随时亲近书本,而且可以择书而读,可以读书无禁区。为了自由阅读和自主阅读这一天的到来,我曾经梦想了多年,也畅想了多年,直至人到中年才得以实现,内心的幸福感自然是难以言表的。
为了获得更好的个人阅读空间,我购买了宽大的住宅,二十多平方米的书房里除了一张书桌、一把座椅和一台电脑之外,就是装满藏书的连排靠墙书柜。这是一个阅读者的精神巢穴,也是一个阅读者的生命禅床。余秋雨说:“书房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双向占有:让你占领世间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让这些精神成果占领你。当你渐渐在书房里感到舒心惬意了,也就意味着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开始取得了个体自由”。学者的话就是精辟,我就是在自己的书房获得了阅读的自由,同时也获得生命和思想的自由。
阅读,未必能立即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但是不阅读,就一定不能创造出有品质的生活。我一直深信这一点。今天的阅读生活已让我很知足。明天的阅读生活呢?想来不会比今天差。尽管我想象不出那时人们的阅读感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我相信,无论承载文字的介质发生怎样的改变,文字本身所传达的内容与信息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因此我心中很安然,也很释然。我甚至越来越坚信,阅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文标题:阅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福州印刷.福州印刷网.福州印刷厂.福州众印网.宣传册印刷.宣传单印刷.包装盒印刷.手提袋印刷.印务公司.光盘印刷.中秋月饼盒包装印刷厂.企业画册印刷.不干胶印刷.无纺布袋印刷
福州印刷、福州印刷网fzysw.com福州专业的纸品印刷厂、福州众印网是超赞的印刷超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