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让六千农户住上安置房

建设中的翔安新城安置房气派美观。(陈立新 张天骄 摄影报道)
昨日,站在热火朝天的翔安区后滨安置房建设工地,该区新区发展公司负责人门世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指着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楼,兴奋地告诉记者:“一期工程10月底就能完工,预计到年底,大帽山二期移民和福厦高速铁路拆迁户等安置对象就能顺利分到自己的房子。”
据悉,目前翔安安置房共有100多万平方米,将安居6000多户农民。随着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快速崛起,友达等世界级光电项目的落户投产以及翔安海底隧道、新城区、文教园区等项目的快速推进,该区大片土地被征用。为确保广大被征地农民能迁得出、住得下,能发展、快致富,让他们尽快分享新区的发展成果,该区先后拉开了后滨、新城等5个安置房项目的建设序幕……
后滨安置房位于马巷镇,与火炬(翔安)产业区仅一路之隔,毗邻厦华、中华映管等大型企业。该项目既是为了安置广大被征地、搬迁的村民,又是为工业区诸多入驻企业提供生活配套。翔安区把后滨安置小区打造成一座集居住、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小区,在其33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同步规划了幼儿园、会所、菜市场、清洁楼、停车位等各种配套设施,一条商业步行街和达到用地面积39%的公共绿地,有效提升了小区的居住品位和档次。
在安置小区的建设中,除水、电、有线电视等各项配套外,连电信等基础设施也全部一步到位。“考虑到多数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即便在安全系统的设施上,我们都尽量采用了简单、实用和安全的对讲系统,以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使用。”门世敏这样向记者表述该区在小区建设中考虑的周到程度。据介绍,在该区的文教区安置房,已配套建设了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在新城安置房北区等,均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农贸市场等。
安置工作最重要的,无非是如何让拆迁户能发展,快致富。按该区一位领导的话来说,安置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迁得出,就要有足够的安置用房;住得下,就得有理想的生活保障;而要过得好,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渠道。为此,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该区最终采取就近安置的原则,对不同的情况和安置对象采取不同的安置办法。
在大帽山移民安置过程中,该区严格参照“金包银”工程实施“三个一”办法,即把农村人口直接移民到城市,住房面积人均25平方米,出租公寓面积人均21平方米,以及人均4平方米的店面。在此基础上,再把公寓和店面全部交由物业公司统一出租管理,仅此一项,每位拆迁户每月就能领到几百元的租金,有效保证了生活来源。该区不仅对于那些土地未被征用的拆迁户,实行住宅面积1:1置换等办法,还同时作出规定,不论何种对象,在就业安置、就业培训、子女就学等问题上,都将实行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让他们受益。
安置房名片
安置房是指由政府建设或收购的,用于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和其他由政府负责拆迁的建设项目的安置用房,以及用于落实侨房政策、危房改造的安置用房。目前,翔安区已有新城安置房南区、新城安置房北区、东方新城一期部分房源、后滨安置房、文教区安置房共5处安置房小区动工建设。该区安置房建设预计总建筑面积105.65万平方米,总套数6266多户,总投资13.6亿元。目前,该区在建面积67.18万平方米,在建安置房套数4241多户,截至今年7月,该区已完成投资3.1亿元。
翔安“四馆合一”工程预计下月底投用
记者从翔安区建设局了解到,位于翔安市民商业广场的“四馆合一”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内外装修,进入收尾阶段,计划8月20日进行工程验收。室外景观工程和二次装修也即将开始施工,预计9月底完成,届时,整个“四馆合一”将交付使用。
“四馆合一”包括文化宫、青少年宫、群艺馆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占地面积13712.6平方米,位于翔安新城区内。“四馆合一”的建设掀开了翔安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崭新的一页,是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塑造城区形象、提高城区品位的亮点工程,它的建成,将使翔安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提高。
“四馆合一”是翔安市民商业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翔安市民商业广场处于新城区规划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总用地面积30355.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137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01亿元。地下一层为人防工程兼车库,地上1-2层为商场,3-6层为“四馆合一”,中央为影剧院,北面为商业广场,是未来翔安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该建筑在设计上采用结合现代元素的设计手法,塑造优雅、大气、简洁、富有时代感的建筑造型,并让建筑在四个立面及“第五立面”上提高城市形象,与翔安新城周边环境相和谐。
商业广场在招商方向上以超市、便利商店为重点,向其他零售业、餐饮业及各类服务业推进,争取引进1-2家世界著名连锁企业入驻,鼓励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居住点延伸。翔安区成立前全区属乡镇接合部,除几个镇区有集贸市场外,不具备完善、齐备的城市商贸配套功能设施及环境。近两年大批外来员工进驻工业园区工作,员工的生活消费功能区的建设也势在必行,商业广场的建设具有了集全区社会公益、教育文体、金融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
搭乘创业直通车 农民踏上成功路
——翔安区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转产转业侧记
翔安区是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的一片热土。随着翔安隧道、火炬(翔安)产业区、翔安工业园区、文教园区以及环东海域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加快,大批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面临着转产转业。该区以民生为第一责任,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很大程度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的后顾之忧。
创业妇女成为女强人
昨日,记者在厦门洋轩制衣配料加工厂见到厂长谢海玲时,她正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在电话里与客户洽谈业务,一边在网上查询相关市场信息,俨然一副运筹帷幄的女强人模样。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谢海玲感触颇深。据介绍,在她刚创办服装加工厂时,条件极为简陋,尽管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生意却一直不太景气,去年还一度陷入绝境,面临停产。区妇联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为她争取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由于有了周转资金,她的企业逐步摆脱了困境。
此后,在妇联的多方鼓励下,文化程度不高的她也参加了电脑等相关技术培训班,并很快掌握了打字、上网等知识。由于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从网上获悉相关的市场信息,加上较为丰富的经营及管理经验,企业的效益一天比一天好。今年,她不仅为企业添置了一大批新设备,员工还一下扩大到了500多人,如今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在翔安,谢海玲的事例只是一个缩影。据介绍,该区妇联主动为创业妇女提供一次性创业补助和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除为每位创业妇女提供一次性创业补助2000元外,还为有条件的创业妇女提供3万至5万元不等的小额贷款等,帮助了一大批妇女创业者,不少人还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退养渔民搭上创业直通车
今年29岁的翔安区欧厝村村民王金龙职高毕业后,曾下海捕过鱼,干过协警员,做过餐馆管理员等。随着环东海域整治工程的推进,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王金龙在家乡的海域旁建起一座文昌鱼展览馆,可出师不利,还为此负债了十几万元。
后来,王金龙参加了由该区团委举办的“青年创业直通车”培训班,不仅学会了许多科学的经营理念等,他的项目还获得了该区青企协一位企业家的青睐,并决定投入100万元与他合作开发,前景极为看好。其实,王金龙的经历在该区退养渔民中并不少见。
为让广大退养渔民成功转产转业,该区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定期、不定时等多种培训形式,除把“1+1群”创业培训班和劳动技能培训班等办到镇(街)、村(居),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使他们通过培训取得一本就业通行证外,还定期召开现场招聘会,并发放培训补助,鼓励退养渔民积极参加劳务输出务工培训等。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3.7万余人,其中正规转移人数近1.3万人,灵活就业2.4万余人;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78期,受训3517人;举办62场招聘会,提供14万个岗位。
让每位农民衣食无忧
在翔安,像谢海玲、王金龙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该区在为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转产转业给予的大力扶持,以及出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近年来,该区多渠道促进就业,并以就近就业等安置办法,积极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被征地农民及退养渔民提供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同时,该区加大生活保障和参保力度,将因海域整治退养、家庭收入低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等,全部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于退养渔民低保对象中的特困人员,则进行分类施保,并在医疗、义务教育等方面提供补助、免除相关费用的政策;对于退养渔民办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最高可获得8500元的补助;对一次性缴纳8至15年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还有贷款优惠政策;鼓励退养渔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力推进全民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