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文化出闽都
福州众印网 2006/8/15 14:11:00 来源:转载
编者按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挖掘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文化强市系列报道。
悠悠闽都,海滨邹鲁。有福之州,人才辈出。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触摸先人创造的文化奇迹,勤劳勇敢的闽都儿女,视弘扬闽都文化为己任,不断丰富闽都文化之内涵,把建设文化强市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发掘昙石山文化,探寻海上文明之摇篮;保护开发三坊七巷文化,凸显闽都文化之底蕴;打造寿山石文化,为闽都文化增添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弘扬船政文化,让福州在海西建设的征程上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社区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群众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各类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福州正在成为海峡西岸最耀眼的一颗文化明珠。
敢闯敢拼闽之魂
2005年5月20日,台湾佛教界25个县市约500多位诸山长老、大德法师回鼓山涌泉寺礼祖。两岸高僧在大雄宝殿念起一模一样的“唱颂调”时,闽台佛教文化同根同源、本出一家再次得到证实。高僧们也一再说起,明末以来,鼓山涌泉寺和怡山西禅寺僧人漂洋过海,前往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弘法,法脉远播。
2005年5月26日,由马来西亚华侨黄宽妹女士捐资援建的闽清梅溪黄宽妹希望小学落成。窗明几净的新教学楼可容纳18个班级1000名学生,灿烂的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荡漾。据统计,2005年,我市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公益事业达1.24亿元人民币,为我市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8月11日下午3时30分,一声悠长的汽笛声中,“金龙号”载来了“两马”航线因台风“桑美”停航两天后开航的首批特殊客人———以马祖知名人士陈雪生先生为领队的53名马祖体育代表团成员。12日,以“两马情·奥运情”为主题的“首届两马体育交流联谊赛”在篮球、拔河两项赛事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翻开近日的福州新闻,我们发现,许多文化现象都与“海”有关,打开福州历史,蔚蓝色的海洋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
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马尾设船政局,创办当时中国最大的企业“马尾造船厂”、兴办清代第一所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使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造船基地,马尾船厂创造出第一艘铁壳舰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等众多的“全国第一”;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和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造就了近代中国海军和科技、工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团队。
清末,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大宗进出口货物集散地。福建内地和浙东地区的茶叶、木材、竹材、纸张等土特产都从这里出口;布匹、呢绒、五金、颜料等外国货物也从这里输入省内。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自苏州刘家港出发途经福州,均驻泊长乐太平港数月,然后从五虎门扬帆出海。郑和船队驻泊期间,训练兵丁,并招募航海人才,使长乐县城人如云集,异常繁华,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地位。1474年,福州港代替了泉州港,被指定为对外贸易港,成为中国与琉球往来的惟一港口。
……
历史烟云过眼,荣耀长留闽都。当我们翻回福州历史的首页,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显现海洋文明特征的昙石山文化,创造了鲜为人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先秦闽族土著文化,不但将福州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而且初现了闽文化的源头。今天,昙石山遗址还在真实生动地反映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即瓯越、闽越乃至吴越民族都生活在海洋环境中。这也许是传说,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向内陆延伸困难的现状、人稠地稀的矛盾却是铁打的现实。多少年来,顽强的闽人转身投向大海的环抱,在搏浪谋生的同时,也形成了敢闯敢拼、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
这,集中体现为福州的侨乡文化和闽商文化。福州有500多年的华侨旅外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历代到海外谋生者众多。明朝中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后,仍有许多福州商民冲破阻挠,下海从事私人海上贸易。这种爱海洋、闯天涯的传统经久不衰,使福州成为我国主要的侨乡之一。至今,福州籍在外华侨有250万人之多,分布在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后,福州人身上的商人特质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现象。海外闽商名扬世界的同时,本土闽商也一样令人瞩目,他们驰骋国内木材、建材、石材、房地产、冶金等诸多行业,不少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新星群。
福州华侨和闽商不管走多远,事业做多大,对本乡本土的眷恋之情始终不改。“七溜八溜不离福州”,这是福州一句有名的老话,因为福州在环境、人文、历史、地域等方面具有许多无法再造的硬资源和优势,华侨和闽商即便年轻时漂洋过海讨生活,到老了还是希望叶落归根、回报乡里。“回归工程”因此应运而生,召回大批福州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
兼收并蓄大文化
福州是福建省会中心城市,关于“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当时福州已是福建第一大城市。“福州”之名定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来自当时州城西北的一座“福山”。当时,福建共有11个上县,福州就占了5个。唐代,福州不仅是福建的政治中心,也是福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生产发达,人才之盛与中原相差无几。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宽阔的盆地,由鼓山、旗山、五虎山和莲花山环围而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两个盆地之一。从地缘文化特性来说,这意味着包容性与吸纳性。地理结构上是“滨海盆地”,社会结构上是“区域中心”,“福海宝地”具有天然神奇的磁力,在磁场效应的作用下,人和资源纷纷向中心点汇聚,人文魅力也由此产生,且看———
历史上,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加上福州偏处东南海滨,局势相对稳定,中原汉人先后三次大规模南迁福州,“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充分融合,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佛教和道教文化也在福州兴起。
今天,全国乃至全球人才来榕创业者如过江之鲫,福州会聚了全省近2/3的科研力量,1/3的大专院校,拥有众多的人才资源。去年6月和11月,市人才储备中心赴太原和成都举办人才招聘会,4300多名毕业生参加,其中3220人签订来榕就业意向。
历史上,福州曾作过五次帝都,并六次修筑城垣。汉无诸在此建立闽越国,唐五代王审知在此建立闽国,两人皆以王者之气,在三山之间拓地置垒,大兴土木,缔造南国都会文化。两宋的300多年中,福州与大名(北京)、江宁(南京)、杭州、苏州并列,并一度成为帝都。
今天,古都文化的张力仍在延伸。福州作为福建省会中心城市,是福建的重心所在,承担着挑海西建设大梁、树福建良好形象的历史重任,顺着做大做强这条发展思路,更多的人气、资源得以聚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将重现辉煌。
历史上,福州人文荟萃,民族英雄李纲、文天祥、郑成功,著名诗人张元干、陆游、辛弃疾,著名理学家朱熹、黄勉斋等等,都在福州生活或任职过,他们以自己的著作和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福州文化的发展。
近现代,福州名人灿若星辰,左海伟人林则徐,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左宗棠,“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作家邓拓、冰心……地灵,所以人杰。人杰,又使得福州这片东南热土更添魅力。 历史上,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全国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有50个是福建人,福州人占了22个。科举资料记载,福州府“举进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全国闻名。南宋学者吕祖谦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福州文化教育昌盛的情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今天,曾有“海滨邹鲁”美誉的福州续写“高考红旗”的光荣,保持了尊师重教的传统,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齐头并进,高考录取率逐年递增。福州还是“两院”院士的摇篮,福州籍院士共有59人,仅次于江浙和广东省。
福州的包容性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江南北但凡有点名头的食号,总赶着到福州开分店,川菜、湘菜、东北菜、新疆菜等,只要有特色,福州人都有兴趣品尝。
近者悦,远者来。如今,“福州人”的称谓已经变得“泛福州化”。随便走进一个单位,都会发现员工来自四面八方,工作机会平等,外地人受排挤的现象在福州很少见。
福州的普通话普及率极高,就连在菜市场买菜,也不会因为不懂福州话而被“宰”,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能用普通话交谈。
福州是一个注重生活的城市。这几年,永辉、沃尔玛、麦德龙、好又多、家乐福……大超市一家接一家地开,社区便利店更是星罗棋布。福州人要想购物,出家门不远就能“搞定”。
……
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温和养人的江南水土,让福州人有底气从容地看待世事变迁。福州人向来不急不躁,安稳悠闲,既能吃苦,也懂得适时变通。其实,福州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品味的城市,只有读懂了她,才能感受到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
振臂一呼天下应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福州作为滨海城市,始终保持着开创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而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福州则有很强的吸纳性和包容性。在这片“福海宝地”上,多种思想和文化汇聚融合,中西合璧,古今呼应,经过千年沉淀、激荡和发展、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都文化———她独具开放、创新精神,又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她有着深厚的积淀和特殊的民俗风情。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鱼丸、太平燕、芋泥、线面等是地方独特的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具有悠久历史的闽剧、评话和民间音乐古典十番等传统艺术,令旅居海外的福州乡亲魂牵梦绕,成为他们回乡探亲旅游、投资置业的纽带。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过去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尤其闻名,与软木画并称为“榕城三绝”。
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在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文化品牌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坊七巷文化。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这里走向辉煌。三坊七巷文化蕴含厚重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城市文化沉潜、冲和的底蕴,是福州闽都文化的文脉与象征。2006年7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的保护性开发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不妨这样说,福州人的开放性体现在以家乡为圆心,以自己的能力、观念为半径,尽量划出自己的生存空间。”市文联主席陈章汉认为,福州的地理位置与其文化特质之间有着某种说不清的联系:福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福州人自古向海“讨生活”,与海外的联系十分频繁,“放眼看世界”的海洋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敢闯敢拼是福州人的性格;福州处沿海盆地,与中原有一定的隔阂,这地方相对独立且兼容并蓄,是个自成体系、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小富即安也是福州人的性格。一面是开放,一面是独立;一边是“闯出去”,一边是“引进来”,福州城和福州人没有以此为矛盾,反而形成了大智慧的融合,从石器时代走到今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省委党校教师叶志坚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它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今,福州市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不论从历史文化资源,还是从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域特色来说,都颇具优势。
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城市魅力、重塑人文精神,当文化强市的蓝图展现,自然是振臂一呼天下应。当前,福州市委、市政府已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并将此写入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要形成文化设施比较健全、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文化强市。
文化强市,这场大戏的帷幕正在拉开!
本文标题:璀璨文化出闽都
福州印刷.福州印刷网.福州印刷厂.福州众印网.宣传册印刷.宣传单印刷.包装盒印刷.手提袋印刷.印务公司.光盘印刷.中秋月饼盒包装印刷厂.企业画册印刷.不干胶印刷.无纺布袋印刷
福州印刷、福州印刷网fzysw.com福州专业的纸品印刷厂、福州众印网是超赞的印刷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