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琰:种豆得瓜
福州众印网 2006/8/28 23:54:00 来源:转载
 “往事越千年”
 《革命到底》
陈琰:1950年出生于福州,先后深造于上海化工研究院,福建省师大美术学院。自小广涉音乐、绘画、摄影、根艺等多门类艺术,颇有建树。现为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根雕艺术研究会委员,福州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
一个男人,几乎同时在书画、摄影、根雕、园艺以及陶瓷雕塑等各个领域拳打脚踢,并弄了很大的声音来,想象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厉害角色? 如果,这男人同时还是个相当不错的小提琴手,是不是该多给他30秒的掌声?
琵琶陈 金牛山公园附近的一个小区。 阳台被爬藤及花草包裹起来的那一幢,就是陈琰的家。 门启,一眼瞧见的,是另一个洞天:各种各样的现代陶瓷作品及根艺作品,错落有致地占领了整个家居。甚至,连柱子也不例外———柱子上开着现代派的陶瓷荷花,闪着神秘的光泽。 访客初次来临,一进屋就赞赏陈琰藏品的丰盛,这其实是让他很郁闷的事———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的原创,陶瓷还是特地去景德镇窑子里烧出来的呀。 这样的“误读”很经常,但偶尔也会遇上知己:有人从陶瓷作品中读出了音乐的节奏韵律,并衷心赞赏,这让陈琰同样吃惊———人家并不知道自己学过音乐呀。 看来,自己几十年的小提琴的确没有白拉。 上世纪60年代,陈琰整整省了两年多的零花钱,用15元买回了一把小提琴,带着去了沙县最偏僻的一个村插队。 让陈琰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那把小提琴,让他在当地得了个“琵琶陈”的绰号:当地人把小提琴误认为是琵琶。 而另一个始料未及的是,“琵琶陈”靠着“拉琵琶”,居然博得了少干很多农活的特权:只要把那些高亢激昂的红色歌曲拉好,只要用琴声愉悦知青和贫下中农的一颗红心,工分一样不会少。 接下来,更大的好事摊在自己身上:当陈琰把很多革命歌曲拉得炉火纯青风生水起之际,70年代初,他被推荐提前回城工作,在福州大学宣传部拉起了小提琴。 这一年,陈琰21岁。除了狂拉小提琴,他的另几项艺术理想也喷薄而出:书画、摄影、根雕…… 十多年后,他的国画及根雕作品进军相应业界,并攻城略地,一举拿下全国赛事中诸多奖项,而他的摄影课一度成为福大众多学生最爱选修的课程,如今有几位学生已颇有建树…… 许多年以后,面对那把早已在岁月风霜中喑哑难语的国产小提琴,陈琰犹自百感交集。一把15元的小提琴,怎么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春秋去烧窑,夏冬乐逍遥 制作陶瓷作品,对于陈琰而言,是他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最大发现。 这是个姗姗来迟的契机:一次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来榕,陈琰受邀在陶艺上作一国画,居然获得满堂喝彩,由此,陈琰灵机一动:或许,自己动手制作陶瓷,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吧? 1999年暑假,第一窑烧出15个作品,其中一个兰花瓷盘作品,陈琰蹲在窑边,抑制不住狂喜地把玩:哇噻,这玩意儿,真的神奇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今后从艺的最新主战场:根雕的想象力、国画的飘逸、音乐的节奏与律动,竟然都能在陶瓷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事实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烧制这种方式,陈琰的陶瓷作品给业界带来的冲击波,不啻于陶艺界一匹黑马的出现:《革命到底》入选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展,《风》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优秀奖,“往事越千年”获中国陶瓷创新奖…… 陈琰陶瓷作品的“粉丝”们,以欧美及东南亚的收藏家为主。马尾造船厂的一位德国工程师奥夫岗,临回国前,辗转着买到陈琰作品“往事越千年”,太大,只好临时把原先准备带走的行李扔了,只背着那件陶瓷作品回家…… “粉丝”多了,就追着陈琰下陶瓷订单,而陈琰一年中只拿出两个季节去景德镇烧窑———春天和秋天。这是多好的两个季节,连心情都格外地灿烂,烧出的作品也格外有灵性。 “春秋去烧窑,夏冬乐逍遥。”这一点,是2001年之后陈琰给自己定的不成文规矩。在这一点上,任你下再大的订单,陈琰也不为所动,被“逼”急了,他只好实话实说:我不挣那钱,总行了吧。
窑变,美丽事故 在景德镇,陈琰有自己的陶艺工作室。 烧窑的季节里,他干脆包下一座窑,同时,他还有专门的挑坯工。挑坯工都长得人高马大,他们挑着艺术家们制作出来的半成品心血,当然不容任何闪失。 偏偏一位挑坯工,在进窑前,竟结结实实跌了一跤,把陈琰半个月来的作品废了。挑坯工傻了,哭了,嗫嚅着,说:自己赔不起,只好下半辈子免费为陈琰挑坯了…… 陈琰笑了。他现场把那些废坯稍加整理,顺水推舟入了窑。 出窑后,奇迹出现了:一系列叫“釉里红”的上乘陶瓷作品横空出世。那是怎样的一种红呢:红得好像红玫瑰花瓣,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这就是陶瓷艺术上的“窑变”,由于其色彩在烧窑之后的不确定性,“窑变”也因此成为陶艺中充满悬念的美丽事故———有的“窑变”作品,因其罕见,其身价难以用金钱算。 这样的美丽事故,也让陈琰恍悟,自己的陶艺积累,其实已经可以基本掌控瓷釉烧制上的“窑变”技艺。尤其是窑变中的“釉里红”作品《醉荷》、《正午》、《戈壁留泉》等。 一则江湖传闻是:有时,陈琰很意外地烧出连自己都万分惊讶的作品,他干脆就不卖了,宁愿按合同赔偿给人家违约金。 对此,陈琰哈哈一笑: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坦白说,我烧出来的现代陶瓷艺术品都是孤品,每一件都是绝版,所以,很多好的,干脆自我收藏了。”
寻...... 陈琰出生在声名显赫的福州仓山陶园。让他不解的是,自己出生地姓“陶”,后来艺术上又缘结于“陶”,莫非,这真的是老天注定? 陶园大院被大拆那一年,他特地从美国赶回来(他一家早已在美国定居),从推土机下抢了一些砖瓦和旧木。 那是他少儿时代生活的地方啊,说没就没了。在薄暮冥冥时分,面对残墙断垣,陈琰黯然……在那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却直接催生了陈琰的《流金岁月》和《柴门深处》两件重要作品。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两件作品将空间因素巧妙引入陶艺创作,传统文脉清晰可寻,古典园林美学意蕴浓厚,在商业化的社会,作品隐喻出对尘世烦嚣的逃避和对精神宁静的渴望。 虽然定居美国,但陈琰每逢传统佳节,是一定要回福州过的。比如,不久之后的中秋佳节,他甚至已约好了雅集赏月的队伍。 他说自己还有好多梦没有实现: 他一直在寻找,在福州找一个可以建窑烧陶瓷的地方; 他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可以摆得下他所有作品的展馆; 他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与朋友们抚琴弄箫畅谈小饮的宁静之地……
艺术·生活简答题 问:在陶瓷艺术品中,在大家眼里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是哪个? 答:“往事越千年”系列作品和《革命到底》。 问:你的陶瓷作品中,与别人相比,你觉得最大的特点在哪? 答:在形式表现上,我的陶艺语言大多表现出对自然物象、物性的亲和情感,和对商业化机械复制图像的远离逃避。 问: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艺术观? 答:艺术,一定要革命到底。 问:如今,给你最温暖的人生回忆是? 答:上山下乡拉琴的日子。我还记得,黄昏,窗口边,狂拉,远处绿草青青,有一堆老少听众…… 问:你是个老福州了,多年到处游走,如今回头看福州,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答:腼腆……(想了半分钟)还是腼腆。福州是座腼腆的城市。 问:此话怎讲? 答:福州给我的感觉就是欲说还休,犹抱琵琶。 问:对福州开发最不满的地方? 答:中洲岛,多好的地方,如今弄成了这个样子……我小时候夏天晚上到上面玩,一只蚊子都没有……唉。 问:你的财富观? 答:要富还要贵,贵,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 问:你在美国有工作么? 答:没有。我去美国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培养女儿,另一个是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纽约1000多个画廊及博物馆我都细细看过。我在美国纯粹是花钱的。 问:你给自己定位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答:杂家与玩家,在好玩中挣些大钱……
本文标题:陈琰:种豆得瓜
福州印刷.福州印刷网.福州印刷厂.福州众印网.宣传册印刷.宣传单印刷.包装盒印刷.手提袋印刷.印务公司.光盘印刷.中秋月饼盒包装印刷厂.企业画册印刷.不干胶印刷.无纺布袋印刷
福州印刷、福州印刷网fzysw.com福州专业的纸品印刷厂、福州众印网是超赞的印刷超市
|